技術只有同人類命運緊密相連時,才能展現技術的革命性意義。在人工智能時代以前,交通工具的發展經歷了幾大階段。從最原始的人的雙腳,到被人類馴化的馬、驢等,同時,轎子與畜力工具長期并存。再往后,隨著蒸汽機出現,汽車、火車代替了原始的交通工具。
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與汽車相關的智慧出行生態的價值正在被重新定義,出行的三大元素“人”、“車”、“路”被賦予類人的決策、行為,整個出行生態也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
強大的計算力與海量的高價值數據成為構成多維度協同出行生態的核心力量。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朝著智能化、電動化和共享化的方向發展,以無人駕駛為核心的智能交通產業鏈將逐步形成。
1925年8月,人類歷史上第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正式亮相。這輛名為American Wonder(美國奇跡)的汽車駕駛座上確實沒有人,方向盤、離合器、制動器等部件也是“隨機應變”的。
1939年,摩天大樓開始在美國的土地上不斷出現。“大蕭條”后逐漸恢復信心的人們懷揣著對未來的美好愿景。在這一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上,通用汽車搭建的Futurama(未來世界)展館前排起了長龍,人群爭相涌入,希望一探“未來”的模樣。
1966年,智能導航第一次出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所里,SRI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發的Shakey是一個有車輪結構的機器人。在它身上,內置了傳感器和軟件系統,開創了自動導航功能的先河。
1977年,日本的筑波工程研究實驗室開發出了第一個基于攝像頭來檢測前方標記或者導航信息的自動駕駛汽車。這意味著,人們開始從“視覺”角度思考無人車的前景。導航與視覺一起,讓“地面軌道派”壽終正寢。
1989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率先使用神經網絡來引導自動駕駛汽車,即便那輛行駛在匹茲堡的翻新軍用急救車的服務器有冰箱這么大,且運算能力只有Apple Watch(蘋果智能手表)的1/10。但從原理上來看,這項技術和今天無人車控制策略一脈相承。
自 2000 年以來,關于汽車的智能化功能開始出現。GPS、傳感器為無人駕駛的出現提供了數據和應用上的支持和準備。從 GPS 的推廣開始,各科技和汽車廠商開始了大規模個人出行的資料積累,這些數據使人工智能得以通過海量數據學習駕駛要領。
從原始雙腳,到無人駕駛汽車,人工智能不僅大大提高了人們出行效率,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