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落下帷幕,智能文字識別、服務機器人、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應用的迅猛發展,正在加速賦能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近日,合合信息旗下啟信燈塔數據研究中心聯合上海和誠創芯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發布《人工智能(2010-2021)行業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大數據透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及轉化能力逐年提高,產業發明專利占比達65%;2010年到2020年人工智能企業融資總額達3萬億,市場前景廣闊。
人工智能企業融資累計達3萬億 智能應用融資次數領先
“十三五”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資規模最大的國家。“報告”對人工智能產業存續企業的歷史融資數據統計發現,2020年全年存續企業共發生融資次數1245起,近10年來已披露融資總金額達31088億。企業融資頻次多數為A輪、天使輪和Pre-A輪,資本市場對于人工智能依舊“青睞”有加。
2021年以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著重構建開源算法平臺、并在學習推理與決策、圖像圖形等重點領域進行創新。《報告》從2018年到2021年存續企業累計融資事件統計發現,人工智能產業主要融資事件發生在智能應用層,共融資2803起,獲得融資金額7369億元。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中,通用型應用場景例如:智能文字識別、人臉識別、智能工廠、基因檢測等逐漸被大眾廣泛使用,也是未來增長潛力較高的應用場景。
人工智能創新轉化能力逐步提升 “北上南移”趨勢明顯
在人工智能強國戰略部署下,我國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及轉化能力逐步提高,截至2021年4月30日,產業發明專利(含授權和申請)占比達65%。《報告》顯示,人工智能產業處在申請中的發明專利共計934185件,已授權發明專利共354150件。
據《報告》2016-2020年人工智能產業發明專利年均新增申請增速為5.55%,年均授權增速為16.56%。從整體申請、授權量趨勢來看,近五年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創新活躍度較高,相關專利申請量快速增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曾指出,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的增長,意味著人工智能新產品和新技術會大量出現,這將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會決定未來人類與機器如何互動。
從地域分布分析,人工智能產業從技術創新到發明專利,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及京津冀地區,北京、深圳創新性領先全國。由于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進程的加快,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創新資源逐漸“北上”、“南移”的趨勢明顯,各個創新應用先導區競爭格局開始顯現。從人工智能企業的區域發展側重點來看,京津冀地區以云計算、芯片為代表的基礎層和人工智能算法、機器學習代表的技術層企業較多,位列四大經濟圈之首。長三角地區更側重于應用層的發展,包括工業、金融、醫療等落地場景。
人工智能賦能百業 步入商業化落地階段
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AI正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隨著疫情中人工智能場景的密集應用、落地渠道的增加和技術的不斷成熟開放,預計2021-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將再度高速增長,產業迎來黃金期。
從基礎層來看,國內人工智能芯片市場發展迅猛。我國人工智能芯片行業的下游應用場景主要聚集在云端、自動駕駛、無人機、智能安防等領域。從技術層面,人工智能關鍵技術日趨成熟,正步入商業化落地階段。人工智能在醫療和制造業滲透率不斷增加。制造業的“黑燈工廠”、“無人產線”,交通運輸業的“智慧交通”等都加速了AI的場景落地。
在商業實際應用層面上,以智能文字識別應用為例,結合深度學習、模塊識別等新技術,圍繞商業辦公場景,可以一站式解決紙質文檔處理、自動報稅、發票報銷等業務需求,智能文字識別技術的落地構建了面向金融、制造、零售、服務等多行業的通用全產業鏈數字化解決方案。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市場前景非常廣闊。隨著我國人工智能政策不斷落地,技術應用商業化進程加快,合合信息作為行業領先的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科技企業,將為AI產業的健康發展注入新活力、為城市數字化轉型增添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