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突然下雨,葡萄棚的頂膜還敞開著怎么辦?以前,種植戶只能起身去關葡萄棚。目前研發出了一款智慧農業服務云平臺,如今,種植戶只要通過手機APP,點點屏幕就能遠程操控大棚開關閉合。
數字農業解放了勞動力
家庭農場主張德慶的種植基地以種植葡萄、草莓、小番茄、甜瓜等果蔬為主。去年,他花費32萬元,購買這套系統完成了智能化改造,勞動力隨之得到釋放。
走在農場的果蔬大棚間,抬頭就能看到每個大棚棚頂都裝著一個小機器,這就是“卷膜器”。只要在手機上下載專屬APP,點擊屏幕上的按鈕,卷膜器就能自動開啟或關閉棚膜。如今,張德慶農場的13個溫室大棚和聯棟棚已加裝了160個卷膜器。
近日半夜突然下雨,但張德慶的葡萄棚頂還開著通風。由于濕度指標超出了正常范圍,張德慶的手機APP感應后自動報警,他這才想起大棚忘記關。他立即在手機上摁動開關指令,5分鐘后棚膜合得嚴嚴實實,避免了一場損失。
張德慶說,沒有裝這套系統前,專門得有一名工人拉棚通風,全部拉完得花一個上午的時間。“現在裝了這個系統后,即使我們都下班了,整套流程可以在家遠程操控。如果外出旅游,身在外地也能看到大棚的溫度、濕度等環境指標,方便及時調控。”
此外,海寧環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還在張德慶的大棚統一鋪設噴滴灌設施,這些設施都可以通過手機上智慧農業APP操控。
在市科創中心的海寧環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里,記者看到了智慧農業服務云平臺,通過云平臺可實時監控系統里每一家農場的“一舉一動”。
操作人員隨手點開了一家農場,不僅能看到農場基地里每一個溫室大棚內的實況。大棚里農作物的長勢、空氣溫濕度、土壤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數都一目了然。
環境數據實時監控
自主采集農業生產大數據,輕松化解種植大戶田間管理的難題,研發出智慧農業服務云平臺的正是海寧環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原濤及其團隊。
49歲的原濤畢業于東北農業大學。前幾年,原濤的公司一直在青島,于2018年正式落戶科創中心。智慧農業云平臺于2019年正式被推廣運用,整套系統從研發到推廣只有短短20個月。但事實上,原濤在早幾年就已經著手為這項技術的研發做準備了。
“海寧營商環境好,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并且政府對科研技術很支持,我們最終決定在這里扎根落戶。”原濤說,公司目前的研發團隊幾乎都是嘉興人。
原濤介紹,智慧農業系統不僅能手機操控、實時監控,其優勢更在于能采集一線農業生產大數據,從而實現規范管理、集中存儲,幫農戶科學制定生產方案。比如傳統灌溉工作,憑工人經驗和現場奔波控制,效率和準確性都很低,使用這套系統就能自動監測水分消耗并自動控制灌溉,既節水又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在溫室種植、動物舍養殖等生產中,該系統能夠自動監測環境和調控環境,精準控制生產環境,從而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此外,這套系統還有追根溯源功能,消費者用手機瀏覽器或微信等直接掃描追溯二維碼,就可以看到該產品所有追溯信息。
據了解,目前,這套智慧農業服務云平臺已被浙江、山東、安徽等地多個農業主體采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