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三月韶光好,地綿萬里盡春耕。自春耕生產大幕拉開后,我市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農戶們充分發揮農業機械作為春耕生產的主角作用,讓春耕更有“科技范”。
“別人看天,我看屏幕;別人有好經驗,我有大數據。”近日,走進位于留格莊鎮步鶴村京盛合作社的400多畝小麥優良品種繁育基地,管理這片基地的海陽市京盛合作社負責人楊京勝告訴記者,他這說的可不是玩笑話。這不,前不久,一場及時雨傾盆而下,旱了多日的農田“喝個飽”,小麥田里冒出了一簇簇新綠。其實,沒下雨前,楊京勝就知道這場雨了,“我手機里這個智慧農業系統提前48小時預報天氣,播種、噴藥我都‘看天’而定,這樣農事安排更合理。”
2015年12月,楊京勝進軍農業,投入多年創業積蓄,一口氣流轉2000多畝地種植糧食作物。親朋好友不理解,楊京勝有啥想不開的,做企業不好嗎還要種地?但楊京勝有底氣,“線上智慧農業系統”讓他吃了定心丸。
靠智慧農業系統咋種地?“其實智慧農業系統一點也不神秘,就是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科技融合到農業生產過程中,讓農民少走彎路,提升管理效率,節約生產成本,提升產品品質。”楊京勝說到,智慧農業系統提供的都是貼心服務。
言語間,楊京勝指了指小麥基地旁邊的100畝花生基地,農機手們正嫻熟地操作著兩臺“大家伙”在來回耕作。“你看,他們在那春耕,我用手機就能通過智慧系統看到他們用農機耕作的作業質量、作業面積、作業時間和作業地點。”楊京勝說,他們合作社擁有各類農業機械100多臺(套),涵蓋小麥種植過程中從播種到收獲的各個環節的農機有80臺,這80臺農機他都能通過手機監測到。
楊京勝所說的春耕具有“科技范”并不是空穴來風,據了解,為加速推進農業機械化水平,近年來,我市涉農部門不斷加強綠色、智能農機化技術和裝備的推廣應用,積極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專業化服務。同時結合農業生產社會化耕、種、防、收等多環節托管服務,運用物聯網、數字化、信息化等科技手段,加大政策宣傳,積極主動為農民購置農機具提供便利的服務,充分調動廣大農民購置農機具投入春耕生產的積極性,并加快推進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為農機在春耕生產中發揮主力軍作用搭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