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刊登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磅論文。雜志封面上展示的3D打印模擬肺泡。
美國多所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水凝膠3D打印技術,可生成結構復雜的脈管,模仿人體血管、氣管和淋巴管等通道,有望為器官移植格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科學》封面 3D打印模擬肺泡
研究顯示,在一個模擬肺泡的水凝膠模型中,人造氣管可將氧氣輸送至周圍的人造血管網絡中,紅血球流經人造肺泡周圍的血管網絡時能夠捕獲氧氣,這與人體肺泡的氣體交換活動相似。這一看似簡單的功能,卻曾是“3D打印器官”難以逾越的天塹。
論文通訊作者、美國賴斯大學生物工程助理教授喬丹·米勒表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這支團隊使用了一種全新的3D打印技術。首先,按照電腦設計,他們會將一個三維的復雜結構分解為多層二維打印的藍圖;其次,他們使用一種液體的水凝膠溶液按藍圖進行打印,并通過特殊的藍光將其逐層固化。這樣一層一層堆積起來,就有了一個三維的凝膠結構。研究人員們稱,這些打印出的結構性質柔軟,生物可兼容,且內部有著精細的結構(分辨率達10-50微米)。更關鍵的是,在短短幾分鐘內,我們就可以完成打印。
由水凝膠3D打印而成,模擬肺功能的氣囊。它能夠像肺部一樣,朝周圍的血管輸送氧氣
在打印的肝臟組織中,研究人員們植入了原代肝細胞,并將它們放入了帶有慢性肝損傷的小鼠體內。研究表明,這些肝細胞也能在體內生存,表明打造的血管能有效為這些細胞輸送養分。
論文作者之一、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工程助理教授凱莉·史蒂文斯說,肝臟的功能有500種之多,這樣的復雜性意味著目前尚沒有人造物可以替代,但未來的生物打印器官有望實現這一目標。預計生物打印在二十年內將成為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3D打印血管結構
《科學》雜志的專文介紹中,直接將打印出的迷你器官稱為“小型奇跡”。為了便于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們使用這一技術,研究人員們決定將這一研究“開源”.他們期待,在這一技術的幫助下,人們能對3D打印器官產生更多理解,最終促進“人造器官”的加速上市,造福廣大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