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智慧城市應用度榜單發布會現場。
圓桌主持人南都科創課題組研究員徐勁聰(左一)與嘉賓交流。
2021年1月5日,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由南方都市報社主辦,中國信通院廣州分院、廣州科技金融集團和粵港澳5G創新中心協辦的大灣區數字經濟與城市融合發展論壇暨第二屆智慧城市應用度榜單發布會在廣州舉行。本屆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的知名機構專家、數家成熟及成長型智慧城市企業代表,共商、共議、共建后疫情時代智慧城市的發展之路。會上,南都科創課題組發布了第二屆智慧城市應用度榜單,同步發布了《中國數字經濟與城市融合度發展報告(2020)》。
自2018年南都成立大數據研究院起,南都不斷探索智媒轉型之路,尋求新的智媒發力點,南都科創課題組便承擔了南都深入產業、服務產業的重要課題,通過“新聞反哺課題,課題反哺新聞”的思路,深入科創領域,努力打造成政府、科研機構及企業所需的超鏈接平臺。智慧城市正是該課題組的重要研究方向。
智慧城市應用度榜單是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發起的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強調智慧城市相關領域應用產品能力的榜單,旨在通過數據評測、行業觀察等方式,找出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典型賽道中創新能力、行業應用度較高的智能產品,進一步助力行業發展,促進創新應用及總結相關領域的發展模式。2020年,在往屆活動基礎上,本屆活動進一步豐富活動評選維度,力求將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理念和方式不斷引入智慧城市之中。
南都科創課題組牽頭人任先博在現場發布了本屆榜單及智庫報告,并基于本屆活動報告及案例,以創意條漫的形式向嘉賓展現了“未來城市的一天”。本屆案例評選主要分為三個環節:前期通過南都產品技術中心抓取,及結合南都科創企業數據庫,匯集出符合活動主題的智慧城市相關領域企業名單。第二輪通過考評企業運營能力、智慧城市項目應用程度、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等方面來篩選進入復賽的企業。接下來通過制訂考評表格,定向發給進入具備進入決賽資格的企業。最終,本屆榜單共入選20家企業案例,主要分布在智慧交通、智慧產業與智慧治理三大領域,以上領域也是目前中國智慧城市應用發展賽道中的重要領域。案例企業是目前所屬領域的典型成熟企業和成長性企業,具有行業帶頭及促進行業技術創新發展的能力。
廣東數字經濟規模引領全國
產業數字化占比逐年增大
活動主題演講環節,中國信通院廣州分院副院長朱金周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情況。他表示,廣東省數字經濟規模引領全國,2019年廣東省數字經濟規模達4.9萬億元,占GDP比重到2019年已達45.3%。城市間數字經濟發展差距明顯,兩極帶動整體態勢不變,深圳、廣州數字經濟規模均超萬億元。
與此同時,廣東省數字經濟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產業數字化占比呈逐年增大趨勢,產業數字化部分規模為3.2萬億元,占數字經濟總體規模的65%;廣東省絕大多數地市產業數字化占比均在60%以上。
從內部結構上看,朱金周認為大灣區的數字產業發展持續軟化,軟件及互聯網行業規模提升較快,電子信息制造業下行承壓,電信行業穩步發展,同時產業數字化加快推進,大灣區的數字化治理能力也在顯著提升。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朱金周給出了六點建議,包括加速數據要素流動、大力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融合發展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全面提升政府數字治理能力以及推動數字經濟國際合作交流。
在演講環節,天河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四級主任科員余丹慕對《廣州市天河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進行了解讀。余丹慕表示,2017年,天河區出臺了“1+1+8”高質量發展系列政策,政策實施三年來成效顯著,累計兌現扶持資金30億元,有效促進了天河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集聚。2020年11月18日出臺的《意見》在原來“1+1+8”政策基礎上做了主線更清晰、獲得感更強同時兌現更便利三方面的提升。
圓桌討論
專家熱議“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應用發展趨勢
智慧城市“頑疾”何時能破?
在圓桌討論環節,四位智慧城市領域的資深專家和企業代表圍繞面向“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應用的新趨勢展開了交流,并談及到了發展智慧城市會遇到的老問題。
廣州中國科學院軟件應用技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袁峰認為,對未來5年智慧城市發展趨勢的重大影響其實在2020年已經發生,突發的疫情、提前建設的5G等都讓行業的環境變化提前一年到來。他認為,新基建將成為未來智慧應用發展的一個重要背景,尤其是為互聯網協同提供重要的基礎。此外袁峰認為,“十四五”期間對于智慧城市的建設模式將會有更多探索,相比過去單個項目的建設將發生很多變化。
聯想企業科技集團企業級服務與云事業部售前總監余曉東認為,不管未來智慧城市將有哪些先進的技術和應用,城市的主體都是人,因此智慧城市應用離不開為人服務這一核心。從企業角度,在未來應該把更多的新技術真正應用到為城市每一個個體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和幸福感。
余曉東同時提出了一個冷思考:到目前為止,智慧城市領域的一些“頑疾”,例如各級數據打通的問題、“數據孤島”問題一直都未能解決,在下一步推動智慧城市應用的過程中不得不考慮這些問題。
這些“頑疾”究竟能否在未來5年內得到解決?對此,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所(移動通信)創新中心主任桂振文認為,“數據孤島”可以理解為智慧城市發展中一個必經階段的必然現象,各行各業發展都是先自主發展起來,“如果大家一開始就統籌考慮,企業就很難有活力,所以我始終堅信百花齊放。”桂振文說,“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政府需要在決策層面制定數據怎么共享、怎么保證安全,在頂層做出標準,也就是數據的格式,以及用戶使用數據的權限,在這些條件滿足以后,數據的相應權限在未來應該就可以更從容地開放。”
廣州像素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姚若光則表示,要解決數據開放問題首先要解決數據的保護問題。“當數據高度匯聚的時候,隱私將成為大問題,尤其是在生物特征數據產生后,人們說鑰匙可以重配、密碼忘記了可以重設,但是臉丟了怎么辦?指紋、虹膜都是生物特征,這些最基本的生物特征是唯一的。在大數據應用中必須要有保護這些根數據的意識。”
袁峰對此也表示認同,數據安全、隱私保護、數據利用的安全以及一切信息的安全問題,都將隨著應用的越來越多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但與此同時,袁峰認為目前在政府管理層面對于“數據孤島”問題仍有一些做法值得嘗試,尤其是區域協同方面。
“這兩年我們發現一些問題,我們城市治理的很多工作需要在區級、縣級做具體的執行,這個時候往往由于一部分的數據集約化到了更高層面,而導致下級執行層面無數據可用的情況。”袁峰對此呼吁,一些數據在上級統籌管理的同時,可以嘗試給城市、區級打開“水龍頭”,這樣才能體現區域協同。
專家寄語
智慧城市需要更多的市場互動和社會力量參與。而媒體對于社會各個領域的接觸可以說是最多的,在參與過程之中也可以把智慧城市建設遇到的種種問題做成一個很好的市場教育,這對行業的推動非常重要。同時因為智慧城市是一個很大的產業鏈,媒體可以充分發揮連接力,做一個非常好的平臺,推動產業鏈協同合作。
——廣州中國科學院軟件應用技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袁峰
媒體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應該更加積極主動。除了報道有高科技亮點的、有利于民生的項目外,還應把目光投注到全產業鏈上,包括上下游企業、金融投資商等,關注他們的發展。此外,對于不同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如廣州、深圳、珠海等,它們的共同點、創新點或差異之處也值得我們研究探討。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所(移動通信)創新中心主任桂振文
以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科技革命將持續、快速、融合發展,驅動進入萬物互聯新時代,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將無處不在。為順應智慧社會發展趨勢,媒體要推動智慧城市學術交流、加大對智慧城市的宣傳、普及智慧城市應用技能,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智慧城市的“溫度”、消除數字鴻溝。
——中關村智慧城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秘書長石會昌
現在產業領域有很多排行榜,但是很多只是浮于表面,我覺得南都這份榜單深度考察案例的方式非常好,作為媒體深入了解一個行業的脈搏和發展。
——廣州像素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姚若光
聚焦行業賽道:
城市智慧應用正由淺入深
針對當前智慧城市應用行業分布情況,《報告》結合南都科創數字企業數據庫及多份行業代表性名單,繪制了當前智慧技術應用熱門領域的賽道分布圖。共收錄智能交通、智慧治理、智能制造等8個方向合計51個具體應用場景。
《報告》顯示,2017年以后,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政策推動下大規模走向落地,并在近年大量與各領域智慧城市應用融合,智慧城市企業和智慧城市應用賽道逐漸豐富。課題組研究認為,智慧技術行業應用發展主要受以下五個要素共同作用:基礎產品、數據環境、行業特點、商業模式、行業應用場景。各個行業賽道隨著智慧技術應用過程的深入在活躍度上也有所變化。
其中,消費類、娛樂、金融、新聞等服務行業早期受基礎產品水平提升驅動,資本投資活躍,但受制于剛性需求場景有限,行業規模發展逐漸緩慢。公共服務行業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面向城市管理、醫療、教育、安防等領域的行業平臺已經初步形成,處于規模發展時期,剛性需求場景豐富,接下來將考慮商業模式。而隨著城市應用的進一步深入,工業制造業領域已經展現出豐富的智慧技術剛性需求,不過目前切入點較為單一,暫處于平臺形成期。
整體來看,得益于消費類應用的高容錯率以及安防、教育行業領域穩定且龐大的數據環境,人工智能應用初期得以在這些行業快速鋪開。但隨著人工智能應用逐漸向其他領域滲透,商業模式與行業特性等其它要素也被重視起來,行業數據集及剛性應用場景的匱乏已成為人工智能應用橫向發展的阻礙。
正因此,本次報告研究和征集案例重點考察應用的剛需性和能否產生實際的智慧應用效益。20個最終入圍本屆“金鑰匙獎”的案例,分別屬于智慧交通、智慧產業和智慧治理領域,體現了智慧城市應用逐漸向城市深層運行維度進發的趨勢。
聚焦案例研究:
誰能在下一階段搶占先機?
此次報告除了大數據和政策整理分析,重點對智慧城市應用案例進行了細致的模式征集考察和分析研究,這也成為論壇與會專家點贊的一大亮點。其中,“企業智慧城市業務負責人”、“智慧技術創新性”和“智慧應用社會經濟效益”三個案例考察維度直擊智慧應用的關鍵環節,入選案例在這些維度反映出的共性也成為當下優秀智慧城市應用的必備要素。
《報告》顯示,入選企業智慧城市業務負責人具有以下共性特征:一是創新型企業智慧城市業務負責人技術背景突出。二是大型成熟企業相關負責人市場經驗突出。整體來看,技術類負責人的智慧城市企業在智慧應用的技術創新性方面更加突出,更容易打造出具有前沿突破意義的創新應用案例,但尚難以進行廣泛落地推廣。市場類負責人的智慧城市企業在智慧應用的落地方面更加突出,一些應用已經開始復制推廣到更多城市,不過在技術創新性上較為平緩,更傾向于采用較為成熟的技術應用。
此外,企業相關業務負責人積極參與行業聯盟、標準組織等也成為一大共性。有業界人士曾對南都記者指出,智慧城市企業在發展到下一階段的過程中,誰能搶占行業標準制定的先機,誰就將在未來大范圍應用中得到龐大的商業紅利。
智慧城市應用的基礎是企業的智慧技術。在本次報告評選中,課題組面向智慧城市企業重點收集了智慧技術相關情況,包括企業的技術路線、技術創新型、技術可靠性、行業技術水平及核心技術專利情況等。
《報告》研究顯示,在這些“金鑰匙”案例背后,人工智能成為最大的技術領域,其中又以AI視覺技術最多。這與智慧技術整體的發展進程較為匹配,AI視覺是人工智能發展目前最為成熟的路線之一。以AI視覺技術為基礎,能夠延伸出智慧交通、工業互聯網、安防防疫等眾多領域的應用。與此同時,大數據技術、傳感器、生物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支撐智慧城市應用。
在本次報告評選中,課題組還面向智慧城市企業重點收集了智慧城市應用案例取得的效益相關情況,主要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方面。在社會效益方面,主要考察應用案例解決了哪些城市痛點,為城市智慧化升級做出切實的貢獻。同時,智慧城市應用要實現可持續運營,必然需要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報告》研究顯示,目前智慧城市項目的直接經濟來源主要為政府資金,但從入選案例來看不少項目也在運營過程中產生了更多維度的經濟效益。例如通過提高城市公共服務效率,能夠顯著降低傳統模式的建設和運營成本;通過在某個城市領域打開新的應用場景,獲得應用周邊的市場機會等。同時,面向城市傳統企業和消費者的智慧應用也正在興起,這些應用在市場需求強烈的情況下,能夠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