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中國(太原)人工智能大會在太原舉辦,大會主題展覽同步舉行。據了解,展覽共設立展位40余個,涵蓋傳統產業智能制造展示、5G大數據高新技術展示、智能生活創新產品展示、高校科研院所先進成果展示以及特型機器人展示等,集中展示當前人工智能產業核心技術、產品和創新成果。
距離2020中國(太原)人工智能大會落幕僅一個多月,山西省又迎來了推進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智能化技術與煤炭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的多項成果:12月7日,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CEO任正非就深化省企戰略合作深入交流。任正非表示,山西在智能礦山上的實踐是創新性的,華為愿與山西一道,建立“煤礦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為山西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信息化發展作出貢獻。12月22日,山西省煤礦智能化建設現場推進會在晉能控股煤業集團塔山煤礦召開,會議旨在形成以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為引領,以智能裝備和大數據為手段,以人工智能為核心,以產業政策支持為保障,以效率變革和生產方式變革為目標,實現安全、高效、智能開采,促進山西省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局面。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期間強調,“落實好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要求,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實施一批變革性、牽引性、標志性舉措,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上不斷取得突破”,山西要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路。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重要指示,10月31至11月1日,2020中國(太原)人工智能大會在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舉辦。大會主題為“聚焦六新蹚新路,智創未來促轉型”,大會由主旨演講、圓桌對話、第五屆全國高校人工智能學院院長/系主任論壇、5G+工業互聯網論壇、人工智能主題展覽和政策發布及招商引資項目簽約等板塊組成,邀請了兩院院士、業界專家、行業領軍企業家等共同參與,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前沿、人工智能與信創產業、人工智能與煤炭產業智能化等,從政策、理論、技術、產品等多層面開展開放式、多學科、跨行業的深度交流,深入探討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和熱點難點,描繪構想人工智能和信創產業的光明未來。
軟件定義的時代
“當今世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無處不在,智能時代正在加速到來,”國家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朱秀梅在致辭中如是說。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梅宏院士也在主旨演講中提到,我們正在步入一個軟件定義的時代。“軟件已滲透各行各業,并促進其發生深刻變化。”梅宏院士說,“當下,互聯網革命正在進入‘下半場’,中國數字經濟進入歷史機遇期,軟件正在成為數字經濟時代人類社會的‘基礎設施’,正在重新定義傳統物理世界基礎設施和社會經濟基礎設施,人類文明將運行在軟件之上”。
在軟件定義的時代,為適應信息化發展速度,就必須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吳曼青認為,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就是為了強化信息資源深度整合,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他指出,單純的數據毫無意義,數據關聯才能產生信息,數據是原始的信息表達方式,經過人為解讀和經驗充實的信息形成了知識,基于知識形成的判斷、謀略或行動才是智慧。數據、信息、知識、智慧構建了大數據“金字塔”。因此,他強調,大數據產業的發展不應該把精力過多地放在數據中心的建設上,而應該放在數據的多樣性獲取以及如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用大數據創造更大的價值上。
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
在參加中國(太原)人工智能大會之前,吳曼青院士特地到位于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內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進行調研。今年10月,該示范區被科技部命名為國家智能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這個擁有7家國家級研發機構的基地,在發展智能制造方面積累了政策、產業、技術、環境和人才等多方面優勢,目前已累計簽約新興產業項目213個,總投資3024億元,預計年產值5775億元。
今年4月,太原不銹鋼產業園區正式更名為太原中北高新技術開發區,主導產業也由不銹鋼制品調整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智能制造,目前已經有中國長城、京豐鐵路電務器材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入駐并落地投產。出席中國(太原)人工智能大會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張冬辰表示,希望與山西省太原市在信創工程、現代數字城市、網絡安全等方面不斷深化合作,通過中國長城智能制造(山西)基地、園區“智能云”工廠等一系列項目落地,助力太原乃至山西發展人工智能和信創產業。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胡善亭對記者說,人工智能為煤炭工業提供了新方向、新動力,煤礦智能化是技術變革的必然趨勢,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煤科與山西太原的合作有良好的基礎,期待與山西省和太原市進一步加強煤炭及相關領域的合作,加快推進全國智慧礦山創新基地建設,支撐山西成為能源革命排頭兵,為全國煤炭工業提供山西方案。
“我們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在新發展格局下解決傳統企業的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轉型問題。”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教授王春暉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說。王春暉認為,建設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是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的支撐和引領。他說,“數字經濟必須能夠促進制造業的發展,促進傳統經濟繁榮。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是全方位的轉型,包括技術、思想、商業模式、管理、人才的轉型,必須打通制造業的全產業鏈才能實現。”
人+機器人,未來的發展方向?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趨勢正在席卷山西這個煤炭大省,不僅一些下礦井的高危工作正由多功能巡檢機器人完成,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也由采掘、冶金等傳統行業向新興領域、高精尖產業拓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煤科首席科學家王國法在演講中表示,煤炭智能化建設開啟了煤炭行業全面創新和技術變革的新時代,是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
王國法說,當前,煤炭仍然在能源供應中發揮著“壓艙石”作用,要變革煤炭開采和利用方式、生產方式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煤礦智能化是必由之路,其中,煤礦機器人智能裝備是智能化煤礦的核心支撐。
在會場外的人工智能主題展覽上,國內40余家人工智能行業領軍企業帶來的300余項創新產品及解決方案匯聚一堂,集中展示了當前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成果。展覽現場,自控機器狗、仿人服務機器人、防爆滅火和礦山巡檢特種機器,身懷絕技,AI線上視頻展示、多語種實時翻譯、智能識別、自動駕駛等新技術新成果精彩紛呈。據悉,在2020中國(太原)人工智能大會上簽約了山西先進計算中心暨計算科學產業基地二期,山西大地紫晶新基建大數據共享平臺、綠色光存儲產業園項目,中電科二所智能制造產業項目等21個項目,涵蓋了軟件信息化、智能制造、互聯網金融開發、醫療信息化建設等多個方面。
“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技術推動了專用智能的巨大成功。”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劉成林在介紹人工智能總體技術狀況時說。他指出,在應用需求明確、建模簡單科學、數據充足的條件下,智能機器人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務。然而在開放環境下,智能機器人還難以完成復雜任務。劉成林認為,由于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各有所長,因此,融合多種智能模式的混合智能未來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人+機器”的組合將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方向,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創始人、總裁,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機器人創新聯盟主席,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教授指出,機器人是制造強國建設的國之重器,無論是從新一代信創、航空航天、能源、汽車、交通等等,在這里面,機器人都成為一種使能技術,而不是簡單的一種產品。因此,機器人是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重要的一個發動機或驅動力。
人才培養:“人工智能+X”?
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培養。在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后舉行的“第五屆全國高校人工智能學院院長/系主任論壇”上,來自不同高校的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和企業專家就人工智能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問題分享了各自經驗,并進行了探討與交流。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粒計算與知識發現專委會副主任,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主任、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胡清華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專業應面向國家、社會和企業需求,培養不同層面的人才,既要培養人工智能科學家,又要培養人工智能工程師,不同類型高校應對自身培養什么類型的人工智能人才應有清晰定位。”他建議根據不同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需求制定不同的專業建設標準,并認為未來,“人工智能思維”將與“計算思維”并列,高校將人工智能基礎作為公共基礎類課程可能成為發展趨勢。
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在2020中國(太原)人工智能大會致辭中表示,山西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聚焦“六新”率先突破,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培育一流產業生態,全力打造創新引領、企業主體、市場推動、全鏈協同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統籌布局發展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工業互聯網,加快形成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搭建高端創新平臺,深化與國內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的合作,加強產學研用聯合,開展源頭性和顛覆性創新,著力破解“卡脖子”難題。打造應用示范高地,推進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山西率先應用,為經濟社會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蓄勢賦能。厚植政策環境沃土,完善人工智能發展促進政策,實施好戰略性新興產業用電政策,打造“六最”營商環境,實施真金白銀的人才政策,為科學家、企業家以及各類人才在山西創新創業創造提供一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