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首條“炫彩皮膚”自行車專用通勤道曲江南三環段投入使用,一條多功能生態綠道為市民騎行、散步提供空間。
舒適的生活“慢行道”
西安首條自行車專用通勤道路投用
相比往年,今年西安市民對于限行規定,更多的是給予理解和支持。“受疫情影響,今年習慣了開車上下班,限行讓我每周必須有那么一天得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家住城北的閆先生是一名機關干部,對于限行規定,他表示支持。
閆先生告訴記者,因為他的車是周一限號,因此在本周一,也就是西安常態化限行的第一天,他上班騎行的過程中,發現經開區部分街頭被換成了慢行綠道,一條條綠道,不僅串起一路好風景,也構筑了現代人的慢生活,沿著綠道上班、下班,使人也能夠在繁忙的工作間隙得以放松。
據經開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經開區已完成開元路西側規劃路綠道、碧桂園南側路社區綠道、鳳城十一路社區綠道、高永路綠道,共計完成新增綠道建設8.14公里,累計已完成綠道建設266.82公里。
“打造舒適生活‘慢行道’之外,我們還便民利民‘黑科技’,方便市民的綠色出行。” 工作人員介紹說,為打造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區,經開區積極借鑒其他地區先試先行經驗,將智能設備與共享單車亭、飲水設備、分類垃圾桶等多種便民設施相結合,大力推廣智慧云亭應用服務,這個便民利民的“小亭子”,可以讓市民只用手機掃碼就能在雨天立刻用上雨衣、雨傘,口渴了喝水,手機沒電了使用充電器等便民物品。目前,第一批12個規劃點位主體安裝已完成;第二批30個規劃點位即將進入預安裝階段。
除了城北的新變化,在西安城南,備受市民關注的,我市首條自行車專用通勤道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這條多功能生態綠道,為周邊市民提供騎行、跑步、散步、健身等功能。
11月16日下午,記者在我市曲江新區南三環沿線看到,平坦的小道、彩色的植被、別致的景觀造型、舒適的配套設施,蜿蜒的紅色自行車專用通勤道路,從綠化林帶中穿過,市民行走、騎行在其中別有一番風情。據了解,這條自行車專用通勤道路東起曲江大道,西至長安南路,全長10.5公里,綠化提升面積15萬平方米。通勤道在設計過程中,依托現有道路的地形,增加了桂花、雪松等落葉、常綠喬木,不僅提升了南三環的景觀品質,還兼具了降噪、防塵等功能。
據悉,今年我市新建綠道254.42公里,目前曲江新區至高新區自行車專用綠色通勤示范段正在加緊建設中。
科技賦能綠色交通
5G+AI助力西安慢行交通發展
逐步解決了制約慢行交通發展的自行車專用道問題,西安“公交+地鐵+公共自行車”的15分鐘便民出行圈正在形成。記者從西安城市公共自行車服務管理公司了解到,西安目前共建成1943個有樁服務站點,6136個無樁服務站點,投入運營的公共自行車達79000輛,累計使用量近5億人次。
16日下午6點半,家住曲江觀山悅的羅女士下班后乘地鐵四號線在航天大道站下車,走出地鐵站后她選擇了一輛公共自行車,慢慢悠悠騎行回家,用時僅10分鐘。
“2018年9月22日,西安市正式向全市開通無樁公共自行車服務站點,實現了全國首例‘物理樁’和‘電子樁’的融合使用。” 西安公共自行車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說,近年來,公司建成智能調度系統、遠程視頻監控系統、調運車輛GPS管理系統等,通過大數據采集分析,基本實現了與軌道交通、常規公交的無縫對接,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問題,贏得了市民好評。
除公共自行車之外,在西安,各大品牌的共享單車也試圖利用5G與AI(人工智能)融合的科技手段對共享單車車輛實施精細化管理,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更完善的服務體驗。哈啰出行旗下共享單車全面接入北斗定位,實現了共享出行高精準定位;滴滴出行旗下的青桔單車目前已有一批車輛完成NB技術搭載。據了解,NB-loT技術是專門為廣域物聯網系統打造的5G傳輸協議,支持超低功耗模式,具有低功耗、廣覆蓋、大連接的優勢。運用此項技術后,搭載NB模組的單車可以讓同一基站覆蓋更多單車通信,并連接此前處于城市通信盲區的失聯車輛。而上述這些新技術將有效解決單車盲目投放、無序停放等問題,助力政企共管共治。
“西安打造慢行交通系統,讓城市步入慢行交通‘暢’時代,重‘建’,更要重‘管’。”西安市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西安多部門已聯動起來,不僅在路權保障、配套設施、改善環境等方面正在作出升級改善,在精細化管理,包括秩序維護、道路潔凈等方面也將持續保持力度,“繡”出綠色出行的西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