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沈陽高層次人才論壇暨人工智能大數據高端產業論壇記
8月28日,在沈陽舉行的第三屆沈陽高層次人才論壇暨人工智能大數據高端產業論壇上,來自全國的知名專家們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度解答了當前社會最熱的人工智能,為沈陽送來了一股智慧之風。
在相關部門支持下,由海創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沈陽)、云科聚匠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沈陽康泰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了這次論壇。150余位專家學者、企業家及嘉賓參加了這次論壇。
人才缺口
九大領域需要30萬人
“中國人工智能人才供應不足,全國缺口多達30萬人,其中人工智能芯片、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人才尤其缺乏。”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開發處程宇副處長的開場白,強烈地吸引了與會者。他以“人工智能產業人才現狀與趨勢”為題進行演講,向與會者披露了國家已形成了智能人才崗位標準,確定人工智能產業共分智能芯片、機器學習等九大領域,包括架構師、平臺研發工程師等在內的57個崗位。他特別呼吁,加快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的人工智能培養體系,因為這是發展人工智能的最大瓶頸。
發展方向
多空間、多世界開拓
吉林大學教授王獻昌博士以“信息和智能時代的回顧、展望和思考”為題進行演講。他指出,人工智能發展有70多年歷史,目前人類社會正邁向智能時代。智能時代,他提出創新有兩個范式即“+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他提出智能化是我國創新發展的新機遇,向物理空間、心靈空間、網絡空間、物理世界等多空間、多世界的產業開拓,是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大連理工大學林鴻飛教授帶來了“自然語言處理與情感分析”為題的演講。他著重介紹了自然語言處理的研究進展情況,自然語言處理正從“說文解字”進入“知情曉義”階段,最終目標為“識趣明理”。
轉型升級
實現制造新突破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對傳統產業進行有益的升級,正在幫助新興戰略產業實現新的突破。用指紋當銀行密碼是否安全?在浙江工業大學教授梁榮華博士題為“基于真皮層的三維指紋采集與識別技術研究”的演講中,有了明確回答:不安全。因為存在手指紋測試不準、識別能力極速下降及偽造樣本容易等缺點。針對指紋識別技術存在缺欠問題,他提出建立三維指紋(表皮、真皮、汗腺)人工智能識別系統,這種主張正走在產業化的路上。
北方工業大學教授張濤在“數字化智能應用”為題的演講中,以德國大眾汽車輪胎智能制造和美國銀行信用卡為例,他介紹了什么叫人工智能,應用在能源、制造、安防、城市智慧等方面的成功案例,他向與會者詮釋了智能制造本質及智慧城市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