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人工智能已上升成國家戰略,并成為推動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強動力引擎,深圳作為“科技創新之都”,其人工智能發展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據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城市排行榜》數據顯示,深圳的人工智能產業綜合優勢居全國第三。
經過幾年的發展,深圳已基本形成從基礎支撐、核心技術到行業應用較為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鏈,在人工智能關鍵技術、應用場景、科創資源、政策保障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2018年5月《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3年)》出臺,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深圳發展成為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策源地,到2023年,深圳將基本形成以產業應用為引導、以技術攻關為核心、以基礎軟硬件為支撐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其中,華為云以人工智能助力深圳智慧城市建設,或許就是當下最具示范性的案例之一。
7月27日,華為云舉辦TechWave人工智能專題日,與政企、科研機構和學術界等代表,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前沿技術、行業優秀實踐,以及如何推動實現普惠AI。高端對話環節,華為云人工智能領域總裁賈永利,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長徐煒,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執行院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李世鵬,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博導劉冰等,圍繞“AI普惠千行百業,助力產業升級”話題進行交流,分享華為云EI城市智能體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實踐及未來趨勢。
高端對話環節(圖右至左:華為云人工智能領域總裁賈永利,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執行院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李世鵬,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長徐煒)
超過十個行業實現人工智能落地
近年來,華為大力投入云計算、AI、5G等創新技術,助力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設。通過與華為的深度合作和探索,深圳已在市政管理、環保水力、交通運營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
基于華為全棧全場景AI打造的華為云EI企業智能,也已通過在城市、交通、制造、教育、物流、醫療、能源等超過十個行業的超過600個項目的落地應用去賦能城市各個場景的智能化發展。其中,華為云在深圳的探索,成為其在全國賦能智慧城市建設的樣板。
“智能的世界,只有大腦是不夠的,智能世界應該等于智能+物理世界。”華為云業務總裁鄭葉來曾這樣形容智能世界。事實上,華為云EI正是賦予物理世界智能化的一種綜合的AI服務。截至2020年6月底,華為云EI可提供60款人工智能服務(平臺類、視覺類、語音類、決策類),160項功能(平臺功能、APIs,行業預集成方案),是一種面向行業領域的綜合AI能力。
以AI助力深圳交通全面升級
與國內外所有大城市一樣,深圳也面臨著交通擁堵的痼疾。在全市道路里程只有600多公里的深圳,擁有2000多萬的人口、352萬輛的汽車保有量、平均每公里的車輛密度為530輛,高居全國首位。通過華為云EI交通智能體的助力,有效改善了深圳部分關鍵道路的擁堵,同時提高了深圳交警的執法效率。
華為很早之前就與深圳交警展開了合作,為后者開展拉鏈式通行、潮汐車道等創新業務提供服務。為進一步幫助深圳打造暢通的交通,華為云EI從頂層設計入手,全面規劃深圳城市交通體系,與深圳交警在超帶寬交通網絡、全城交通流量全面感知、人工智能輔助執法等方面展開合作,意在通過交通數據的全覆蓋、全關聯、全開放和全分析,從而給市民提供更加優質和高效的交通服務。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長徐煒表示,從深圳的全國第一個有箭頭的信號燈,到第一套電子警察,到第一個車牌識別系統,再到現在第一個智能信號控制系統,深圳交通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
深圳現在機動車保有量是352萬輛,外地車超過100萬輛,如何在機動車保有量超高密度的情況下,保證整個城市交通運行的更加安全、更加暢通、更加文明、更加有序,為整個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很好的保障,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是廣大市民共同期盼的事情。
當前,在華為云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下,深圳交警建立了道路動態監控體系,通過車牌識別、油站車牌識別等系統,以視頻方式檢測交通流量,準確率達到了95%;每月采集過車數據約7億條,同時整合內、外部78個系統數據庫近40TB的數據,有力支持交通大數據的擁堵分析和優化方案。此外,深圳交警大數據研判平臺實現了對卡口數據運算的秒級響應,基于對車輛外觀特征識別的二次識別技術,日處理圖片能力達到1000萬張,對于違章圖片的識別達到95%以上。深圳交通監控視頻里的車流還能實現秒級感應識別,并實時進入到大數據系統進行交通流量分析,使高峰時段車輛通過的平均延誤時間減少了10%,大大緩解了交通堵塞的壓力。
據悉,深圳交警在新洲路搭建了全國第一條5G示范路,可以將大量的設備數據,包括“鐵騎”攝像頭的數據,通過5G回傳數據到指揮中心,它們能像電子警察一樣,捕捉到交通違法,通過指揮中心運算后,再形成精準推送,讓交警的執法效率更高。
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
除了幫助深圳暢通地面交通,華為云還在積極幫助深圳打造更智能的空域交通。
2019年,深圳機場旅客吞吐量5293.19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28.34萬噸,已經成為大灣區的核心交通樞紐。在此背景下,多跑道、多航站樓如何進行管控成為深圳機場面臨的重要挑戰。
近年來,深圳機場與華為公司合作,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技術的應用,先行先試打造“智慧機場”。基于AI等技術,從航班全程智能化、可視化的角度,華為云與深圳機場開展了智慧機位分配、智慧助航燈、地勤可視化等聯合創新項目。其中,智慧機位分配是基于大數據和AI實現機位資源調優,以提高廊橋機位的使用效率,降低旅客乘坐擺渡車的時間,目標是讓機場的靠橋位數量至少提高10個百分點,實現1000個航班中就有100個不需要再通過擺渡車。
華為云人工智能領域總裁賈永利介紹,停機位的調度非常復雜,因為涉及飛機的尺寸、航線、前后的航路情況、天氣情況等諸多因素。在復雜的約束條件下,如何做到最優的排布,讓效率最高?過去更多是依賴很多系統和調度員的協同安排。引入人工智能后,既可以降低調度員的工作強度,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最直觀的數據是,引入人工智能后,深圳機場的相關運控效率整體提升了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即平均一個廊橋每天可以多停一架次的飛機。
在大眾更能感知到的氣象領域,也是AI應用的一個典型場景。傳統的天氣預報,它需要大型的計算機,大規模的算法算出結果。加入人工智能技術后,可以實現在更短的時間內,更小的范圍內,提高精度和時效。
賈永利介紹道, 尤其深圳這類沿海城市,對流氣候比較明顯,經常有的區下雨,有的區不下雨,老百姓很關心,未來兩個小時左右,我要去的地方天氣會是什么狀況。
2020年1月,華為云與深圳市氣象局簽署深度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5G、IoT等創新技術,攜手打造“氣象+云+AI+5G”的全領域深度合作模式,共同推動超大城市氣象精準預報、智慧城市氣象服務的突破性創新,改進氣象服務體驗,支撐深圳市氣象局推出基于智能網格的超大城市精準預報服務,實現氣象服務跨代升級。
目前,華為云正持續在AI行業場景化落地上探索與實踐,推動實現用得起、用得好、用的放心的普惠AI,助力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