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亞太經濟崛起,規模龐大的城市體系形成,甚至出現了跨國城市走廊及特大城市區域等多樣化的新型城市形態。
尤其,中國城市發展的成績令人吃驚,比如西安超神戶,成都超孟買,在綜合指數排名平均得分增長速度上,中國城市是北美城市的三倍,而在潛力城市排名中,中國城市增長速度是歐洲城市的3.4倍。
勢頭很猛,潛力巨大。
但城市的未來,需要更多的財政和政策干預實現其治理,需要更多創新的技術來驅動其進步,需要更多元的文化來促進其繁榮。
下一輪新的城市化就在眼前。
在新基建驅動下,技術落地之戰打響了。
阿里、騰訊、華為、百度等紛紛亮出了新基建的家底,尤其是技術底氣與投資的決心。
故而,有行業人士透露,現在整個智慧城市產業鏈都會是投資熱點,一點不夸張。
從市場規模上看,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一份數據,2018年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達到7.9萬億元,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25萬億元,前景廣闊。
但這樣的一塊蛋糕,不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那種一家獨大的分法。
在智慧城市賽道上,絕對少不了科技巨頭。目前,華為、阿里、騰訊、平安、科大訊飛、京東、神州數碼、百度、新華三、三大運營商等均大力投入智慧城市,并且勢頭愈發迅猛。
學術界有新的研究方向及成果轉換思路,研究機構可契合行業標準與國際化視野,產業界有具體運營思路和輔助技術手段,而政府則是需求方,是城市治理的核心中的核心。
因此,新型的智慧城市已經不是傳統的政府招標-企業中標的項目執行方式,因為其已經明顯不合時宜。
取而代之的是成為共同體,無論是基礎設施方+數據平臺方的聯合體,還是企業+政府的聯合體,都是一起進步的新模式。
可見的是,國內的智慧城市發展模式基本與新加坡類似,政府成立信息化部門(各地的數據管理局),政企共建合資公司來運營,企業提供具體的技術支持。無論是廣東省還是杭州市、濟南市,都紛紛采用這種模式來運作。
這其中的建設力量中,誰是模范生?誰有能力考到高分?誰的學習方法更加獨特?
2020全球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峰會(簡稱 2020 CCF-GAIR)是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雷鋒網聯合承辦,鵬城實驗室、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的全球盛會。
大會主題從2016年的學產結合,2017年的產業落地,2018年的垂直細分,2019年的人工智能40周年,到2020年的A新基建,秉承打造國內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跨界最廣的學術、工業和投資領域盛會。
在8月9日的「智慧城市新基建」專場上,嘉賓們將探討未來城市頂層設計、城市云計算、數據治理、城市AI視覺智能、數字政府打造、數字孿生、城市物流基礎設施等解決方案的核心技術與場景實踐。
他們已確認出席專場:
-
郭仁忠: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信息工程專家,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
鄭志彬,華為全球智慧城市總架構師、發改委數字中國研究院常務副理事長、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專家組委員。
-
曾震宇:阿里云副總裁、阿里云數據智能事業部 總經理。曾擔任阿里巴巴大數據開發平臺研發負責人。加入阿里巴巴之前,曾任職微軟首席研發主管。
-
杜葵:數字廣東聯席CTO。曾任南京市信息中心副主任,在互聯網和政務信息化領域有豐富的行業經驗。
-
郭浩哲:東華軟件高級副總裁,兼任東華云計算和東華智慧城市集團董事長兼CEO。北京市政府特邀建議人,曾完成長沙超級大腦、一部手機游云南等數十個行業案例。
-
楊潔明:哈奇智能室外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目前還擔任哈奇智能(即北京小狗智能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機器人研發總負責人,智能物流機器人hachi delight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