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消息,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做客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分享他對人工智能(AI)時代的理解。李開復在演講中表示,AI技術發起的浪潮影響了一大批科技巨頭和創業公司,當今的AI應用更依賴于數據而非研究,而中國在發展AI方面有很有利的條件,在人力、創新、資金和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AI應用發展前景可期。
李開復在演講中首先介紹了當今AI的關鍵技術深度學習,深度學習在圖像識別和文字轉語音方面有重要應用。AI在不同時代有四次應用浪潮:第一次是互聯網AI浪潮,發生在1998年,像谷歌、亞馬遜、Facebook到百度和如今的字節跳動等一系列互聯網公司憑借自己掌握的海量數據,在AI方面有巨大推動作用,它們也是當今有巨大價值的企業;第二次是在2004年興起的商業AI浪潮,讓AI技術為銀行、保險等企業減少成本,獲取更多利潤,比如中國的各類貸款App能借助AI技術縮短放款審核所需的時間,美國的大數據“獨角獸”Palantir也是商業AI的典型企業;第三次是在2011年興起的認知AI浪潮,把實體世界數字化,讓人工智能具備聽和看的能力,典例包括亞馬遜Echo智能設備和曠視科技,最近一系列“在張學友演唱會抓逃犯”的新聞也是經典案例;第四次是2015年的自動駕駛AI浪潮,典型企業包括Waymo和特斯拉,目前這些企業的自動駕駛汽車還需要人類監控,但數年之后會獲得更多的數據,這些汽車的行駛也會更安全。
李開復還談到AI技術在中美的發展預期。他認為,雖然目前美國在AI研究方面領先于中國,但從AI技術應用和AI平臺開放性等角度上看,中國還是有足夠有利的條件——目前已有突破的AI技術已被人充分理解;AI平臺較為開放,讓AI技術的門檻變低;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國的AI技術是應用驅動,數據為王,而目前多數AI應用領域更依賴于大量數據、正確標記、單一領域、算力和年輕的AI工程師,超級AI專家在這里不是必要。因此,李開復進而提出了中國AI應用發展的5大優勢:年輕中國AI工程師很多,中國在一些產品上的創新力追上美國,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造就了堅強的創業者,中國在AI方面投入的資金領先世界,中國擁有的海量數據可以讓AI產品獲得成功,中國政府對AI技術發展也是大力支持。因此,在AI技術應用方面,中國發展十分迅速。
李開復還認為,中美兩國的驅動、7大科技公司(谷歌、亞馬遜、Facebook、微軟、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推動、風投資金和AI平臺與應用的產生會加速AI發展。據普華永道預計,到2030年,AI所創造的財富有望達到15.7萬億美元。但AI的發展也為隱私、安全、數據偏見、巨頭壟斷、財富不平衡以及工作被替代方面造成挑戰,而工作被替代問題尤其需要重視,因為在未來5-15年內,重復性、常規的、優化性工作會被逐漸替代,而因為AI沒有創造力和感情,那些復雜或者需要創造力的工作不會被取代,甚至于AI在多數領域可以和人類協同工作。有了AI技術,人類可以從常規工作中解脫出來,重新思考人之為人的問題,同時人類也要在AI的發展中考慮人性。
李開復還在最后回答聽眾關于AI應用的問題,他認為,在隱私和數據監管問題上,鑒于目前數據已經在不同國家間流動,過于強力的監管并不現實,同時公司會在利用數據訓練AI模型的同時尊重隱私法規,所以監管不太會影響企業。而像deepfakes這樣的AI的不良應用范例,需要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來控制,從這一點來說,人類還是有能力控制AI。他還提到了近期同樣受關注的量子技術,認為這一技術目前常用于安全領域,對于是否能夠用于AI技術有所懷疑,但對此還是持有開放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