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來,中美兩國在貿易、科技等領域發生了許多分歧和爭端。前幾日,美國司法部公布一份聯邦起訴書,指控華為勒索并竊取美國公司的商業機密,這件事情還未完全過去,摩托羅拉又對有“小華為”之稱的海能達開始展開進攻。
近日,美國伊利諾伊州法院陪審團作出了一項裁決,認為海能達、美國公司及美西公司侵犯摩托羅拉一項或多項商業秘密及美國版權,應向摩托羅拉支付3.46億美元損害賠償金,及4.19億美元懲罰性損害賠償金,合計7.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71億元)。受此影響,海能達股價大跌。
起訴海能達事件始末
此次的摩托羅拉起訴海能達事件要從兩年前開始說起。
2017年3月15日,海能達的兩家全資子公司美國公司和美西公司收到美國伊利諾伊州法院送達的訴狀,摩托羅拉及摩托羅拉馬來西亞公司起訴公司及美國公司、美西公司商業秘密侵權,認為公司部分產品侵犯了摩托羅拉商業秘密;
2018年8月2日,摩托羅拉向伊利諾伊州法院提出增加版權侵權的訴訟請求,認為公司部分產品侵犯了摩托羅拉美國版權。其后案件進入證據開示階段;
2019年9月,案件證據開示全部結束;
2019年11月6日進入庭審階段;
2020年2月12日,摩托羅拉在庭審中最終明確其主張公司部分DMR產品侵犯摩托羅拉21項商業秘密及4項美國版權,要求公司、美國公司及美西公司就侵犯其商業秘密行為支付相應賠償;
2020年2月14日,美國伊利諾伊州法院陪審團作出了一項裁決,認為海能達、美國公司及美西公司侵犯摩托羅拉一項或多項商業秘密及美國版權,應向摩托羅拉支付3.46億美元損害賠償金,及4.19億美元懲罰性損害賠償金,合計7.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71億元)。
本次陪審團裁決結果并非一審判決,陪審團裁決結果仍需伊利諾伊州法院審查后作出一審判決。
海能達表示,公司對陪審團的決定表示失望,尊重但不同意本次陪審團裁決。該陪審團的裁決尚待伊利諾伊州法院審查并作出一審判決。如果伊利諾伊州法院的第一項審判決定支持該陪審團的裁決,公司將保留對第一項審判決定提出上訴的權利,以進一步保護公司的權益。 該公司認為,美國司法系統將最終就此爭端做出公正的裁決。
上述陪審團裁決涉及賠償金額較大,本訴訟事項已構成重大訴訟,將對海能達2019年度凈利潤構成重大影響。
2月3日,海能達披露的2019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19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80億元-5.8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0.67%–21.64%。
訴訟起因:雙向無線對講技術
這起訴訟由摩托羅拉系統在2017年提起的,它稱海能達竊取了其用于公務員、建筑工人和學校官員的雙向無線對講技術。通過使用該技術,即使在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無線傳輸塔無法正常工作時,也可以實現正常通信。
摩托羅拉系統稱,被盜的機密包括免提通信,定位功能,遇險警報以及電話用戶和無線電用戶組之間的通信技術。
摩托羅拉曾是全球無線通信的領導者,手機史上第一款手機就是由摩托羅拉發明,1998年摩托羅拉又發明了無線對講機技術。
需要注意的是,該摩托羅拉不是聯想旗下的摩托羅拉,2011年通信設備巨頭摩托羅拉拆分為摩托羅拉系統公司和摩托羅拉移動公司, 而聯想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業務。
圍繞著知識產權保護和是否濫用壟斷地位,雙方進行了反復拉鋸戰。摩托羅拉認為,海能達侵犯了自己專利,要求海能達進行賠償與限售;海能達方面則分別在中國、美國等地對摩托羅拉發起訴訟,指責摩托羅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海能達認為,摩托羅拉系統公司蓄意、主動通過非法反競爭行為,阻止美國專網通信市場的自由競爭:利用其在公共安全行業的主導地位,阻礙更新的、價格更合理的技術進入美國;維持高于其他自由競爭市場的價格,向美國客戶收取畸高費用,并攫取巨額營收。
天價賠付的背后:專網市場上的激烈對決
在此次天價賠付的背后,不僅是關于知識產權的糾紛,更有雙方在專網市場上的激烈對決。
與很多國內企業不同,海能達很早就開啟了全球化之旅。早在2000年,海能達就進入了美國市場,2004年成立第一家美國分支機構——海能達美國子公司;
2012 年,海能達并購了德國羅德施瓦茨 PMR 公司,獲得了 Tetra 系統解決方案技術;
2013 年并購了鶴壁天海電子切入軍工專網;
2016年成立海能達美國西部子公司;
2017 年完成對賽普樂(Sepura)以及諾賽特(Norsat)的并購,提升公司 Tetra 產品競爭力,同時借助賽普樂的品牌效應和銷售渠道拓展歐洲和美洲市場,增強歐洲、美洲市場銷售能力。
至今,海能達在美國還擁有總部位于新澤西州澤西城的PowerTrunk和總部位于英國劍橋賽普樂LLC公司,并在伊利諾伊州紹姆堡(Schaumburg,Ill)設有辦事處及設備服務點。
不斷進擊的海能達,開始給摩托羅拉帶來巨大的壓力。在雙方高度重疊的市場下,摩托羅拉公司和海能達之間的競爭遍布全球,在美國,中國,德國和澳大利亞都有法律糾紛。
摩托羅拉系統是全球營收很高的專網系統廠商,為了阻止海能達在全球專業通信市場上的攻城掠地,摩托羅拉舉起專利大棒,在2017年向美國當地法院起訴海能達侵犯其知識產權,不當使用其商業秘密。
有調研報告指出,摩托羅拉在歐洲國家的銷售毛利率只有9%,而在美國市場的產品毛利率高達83.6%,摩托羅拉自然不容許海能達挑戰自己全球第一的地位和染指自己的暴利“地盤”。
除了向海能達索取巨額賠償金以外,摩托羅拉真正目的是希望法院禁止海能達在美國銷售重點產品和禁止“侵權產品”進入美國市場。
摩托羅拉系統與海能達的恩怨糾紛
摩托羅拉系統公司于2011年從摩托羅拉公司拆分出來,主要從事網絡設備及對講機業務,在各種領域均處于領導地位,包括從基礎設施到應用程序和設備的公共安全通信,其核心市場是公共安全政府機構和商業企業。
海能達則成立于 1993 年,與華為同處深圳,有“小華為”之稱。海能達專注于專業無線通信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并提供一整套專業無線解決方案,從一家小民營企業逐步成長為全球領先的專網設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海能達擁有員工6200多人,業務遍及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中國民營500強企業之一,也是僅次于摩托羅拉的全球第二大專業通信設備制造商。
事實上,摩托羅拉系統與海能達恩怨已久。此前2015年3月份海能達德國子公司HMF中標荷蘭價值9000萬歐元的公共安全訂單中,就遭到了KPN、摩托羅拉系統和Koning Hartman組成的聯合投標方(簡稱KMK)在法定期限內發起的訴訟。
不過最終在當年6月,荷蘭海牙法庭判決KMK為敗訴方,海能達獲得勝訴,并最終在2017年全部完成安裝,這兩家公司也從此結下梁子。
此外,在2017年3月,摩托羅拉系統向美國ITC提出申請,請求ITC對海能達及海能達及公司全資孫公司HYTERAAMERICA,INC.和HYTERACOMMUNICATIONSAMERICA(WEST),INC.涉嫌專利侵權的對講機設備和系統、相關軟件及其組件出口至美國的事項展開調查。
2018年7月,ITC法官裁定海能達侵犯了四項摩托羅拉專利,并建議根據相應條款對海能達涉及侵權的產品頒布有限排除令(LimitedExclusionOrder)和制止令(CeaseandDesistOrder)。
不過在2018年11月ITC委員會發布了最終裁決通知,雖然海能達的部分產品侵犯了摩托羅拉擁有的四項專利,但海能達的新一代i系列產品并沒有侵犯摩托羅拉的專利,并且可以繼續進口至美國并在美國出售。
面對摩托羅拉的步步緊逼,海能達也沒有坐以待斃。2017年11月,海能達將摩托羅拉系統(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摩托羅拉系統(中國)有限公司、摩托羅拉系統(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以下統稱“摩托羅拉公司”)被海能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能達通信公司”)訴至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稱其壟斷地鐵專用通信市場,請求法院判令摩托羅拉公司停止上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為并賠償損失6000萬元,賠償合理開支50萬元。
該次訴訟在2020年1月19日被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一審駁回,該院認定摩托羅拉系統(中國)有限公司雖然在原告主張的部分相關市場中具有支配地位,但未構成濫用行為。
另外,在美國,2017年12月,海能達宣布,依據《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和《克萊頓法案》(theClaytonActof1914),在美國新澤西聯邦地區法院對摩托羅拉系統公司提起訴訟。海能達稱:
摩托羅拉系統通過非法的反競爭行為,蓄意阻止了美國私有網絡通信市場的非法競爭。
摩托羅拉系統公司利用其在公共安全行業的主導地位,阻止更新、更便宜的技術進入美國。
摩托羅拉系統公司保持著比其他自由競爭市場更高的價格,向美國客戶收取高昂的費用,并獲得巨額收入。
摩托羅拉系統公司通過有組織的壟斷在美國維持其高價,包括迫使私人網絡通信產品代理商放棄他們的代理海能達產品,否則他們將暫停代理商銷售摩托羅拉系統產品的資格,或者取消這些代理商當前的服務合同。
摩托羅拉系統公司在美國等國際市場通過一系列有計劃的惡意訴訟,干擾了海特拉與合作伙伴的關系,擾亂了市場,抑制了競爭,增加了海特拉業務的成本。
由此看來,此次判決并不是這對冤家恩怨的結束,而是開始,未來,隨著更加直接的競爭,可能沖突會更加激烈。
但可以明確的是,這起專利訴訟所導致的巨額賠付,絕非是摩托羅拉的全部目的,其最終目的在于通過專利訴訟的方式,來保住自己在美國的市場。
而此次的摩托羅拉對海能達事件,不禁讓人想起了十幾年前的華為思科之爭。
華為思科之爭
2003年,思科對華為提出起訴,稱華為竊取了思科的代碼。
當時的思科,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互聯網硬件和相應軟件提供商,而那時的華為,不過是一個以“低端”形象示人的中國電信設備廠商。
2004年7月,兩家公司握手言和,官司以和解告終。在華為對思科的威脅剛露出苗頭時,思科就果斷拿起知識產權的武器,將華為擋在美國市場之外。
結尾
從美國近一年來對華為采取的種種手段,到摩托羅拉不斷打壓海能達,這些事件似乎都在說明美國已經忌憚中國企業,害怕這些企業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但是美國怕已是無力回天,因為事實證明,在中國,以華為、海能達等為代表的民族企業已經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