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生活,其實是指人工智能和人的相處模式、形成關系以及互動有無。
正如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一般,人與人工智能將在以后的每一年都會被預測,都會在爭議中尋找突破,在人工智能發展下尋找我們的價值。
2014年人工智能百年研究項目啟動,百年研究定期進行專家回顧的首要目標是:提供一個隨著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關于人工智能及其影響的收集性的和連通的集合。
而最終選擇的“2030年的人工智能與生活”的主題,是以強調人工智能的各種用途與影響的發生不是獨立于彼此,也不獨立于其他許多社會和技術上的發展為基礎搭建而成的。
1、初瞰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致力于讓機器變得智能的活動,而智能就是使實體在其環境中有遠見地、適當地實現功能性的能力。
人工智能的邊界已經遠遠走在前面,而計算器可以實現的功能只是當下的智能手機的百萬分之一。目前人工智能開發人員正在改進、推廣和擴大從當下的智能手機中所建立起來的智能。事實上人工智能領域是一個不斷努力推動機器智能向前發展的過程。
機器學習的成熟,部分由云計算資源和廣泛普及的、基于Web的數據收集所支持。機器學習已經被深度學習急劇地向前推進了,后者是一種利用被稱作反向傳播的方法所訓練的適應性人工神經網絡的一種形式。
①大規模機器學習
②深度學習
③強化學習
④機器人
⑤計算機視覺
⑥自然語言處理
⑦協同系統
⑧眾包和人類計算
⑨物聯網(IoT)
⑩神經形態計算
2、人工智能和人類思維的本質區別
其一,機器人畢竟是機器,人工智能只是人腦的模擬物,它只是由一些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等電子元件和線路所組成的機械的、物理的裝置,人工智能純系無意識的機械的、物理的過程,而人類智能卻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過程。
其二,人工智能沒有社會性。人工智能在解決問題時,并不探求任務本身的社會意義,它只是執行命令而不顧后果。人類智慧卻具有社會性,人在行動時,一般都考慮到由此引起的社會效果。
其三,人工智能沒有人類的意識所特有的能動的創造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儲存巨大的“記憶”容量,但是它不會自動地提出問題,而且它對任務的解決是機械的,只有在逐一核對所有可能的途徑之后,最后才找到正確的答案。人類思維則能夠主動提出新問題,進行發明創造。
人類記憶也有一個不同于機械裝置的按意義去進行記憶納系統,無需回憶全部信息就可以找出所需要的答案。
其四,人工智能以它驚人的“記憶力”、敏捷的運算速度、精確的邏輯判斷能力,可以代替甚至超過人類的部分思維能力。
但是,它只能接受人腦的“指令”,必須由人預先把思維過程加以形式化和符號化,以一定的信息輸入電腦,它才能工作。
二者的程序總是人腦的思維在前,電腦的功能在后。人類思維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日新月異,每當人類把新的知識輸入電腦時新的思想會在人腦中萌發。可見,思維模擬并非思維本身,人工智能是本來意義的人的智能。
3、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應用
研究小組預測了一個有代表性的北美城市在未來15年的趨勢。
與人工智能的流行文化中的典型敘述不同,我們尋求提供一個平衡的觀點來分析,人工智能是如何開始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以及從現在到2030年,這些影響將如何發展。
①交通
大眾需要對人工智能系統在執行危險任務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加以信任。自動化交通會很快司空見慣,大多數人在嵌入人工智能系統的實體交通工作的首次體驗將強有力的影響公眾對人工智能的感知。
②家庭服務機器人
未來十五年,在典型的北美城市里,機械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共同進步將有望增加家用機器人的使用和應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特定用途的機器人將被用于快遞、清潔辦公室和強化安全,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內,技術限制和可靠機械設備的高成本將繼續限制狹窄領域內應用的商業機會。至于自動駕駛汽車和其它新型的交通機器,創造可靠的、成熟的硬件的難度不應該被低估。
③醫療
基于人工智能的應用在接下來的幾年能夠為千百萬人改進健康結果和生活質量,但這是在它們被醫生、護士、病人所信任,政策、條例和商業障礙被移除的情況下。主要的應用包括臨床決策支持、病人監控、輔導、在外科手術或者病人看護中的自動化設備、醫療系統的管理。
④教育
一個典型美國北部城市的未來五十年,智能導師與其他人工智能技術幫助教師在課堂或家中工作的規模很有可能會顯著擴大,因為意愿學習是基于虛擬現實的應用。但是計算機為基礎的學習系統將無法完全替代學校里的教師們。
⑤公共安全與防護
到2030年,典型的北美城市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它們。這些措施包括可以檢測到指向一個潛在犯罪的異常現象的監控攝像機、無人機和預測警務應用。
對于人工智能分析學更成功的一個應用是檢測白領犯罪,比如信用卡詐騙罪。網絡安全是一個被廣泛關注的問題,而機器學習也對其有所影響。
4、人工智能對于人類工作的影響
隨著人工智能進入工作場所,這很有可能是一個持續的趨勢。影響的范圍也將擴大,從少量的替代或增強到完全的替代。
在不遠的將來,包括放射科醫生到卡車司機到園丁等許多類型的工作都可能會受到影響。
人工智能也可能會影響工作場所的大小和位置。許多組織和機構很龐大的原因是他們所執行的功能只能通過增加人力來擴大規模,要么是橫向擴展地理區域,要么是縱向增多管理層級。
隨著人工智能對許多功能的接管,擴展不再意味著會帶來大型的組織。
人工智能對認知型人類工作的經濟影響將類似于自動化和機器人在制造業工作上對人類的影響。許多中年工人失去了工廠里的高薪工作以及伴隨這個工作的家庭和社會中的社會經濟地位。長期來看,一個對勞動力的更大影響是失去高薪的認知型工作。
人工智能可能會被認為是一種財富創造的完全不同的機制,每個人都應該從全世界人工智能所生產的財富中分得一部分。對于人工智能技術所創造的經濟成果的分配方式,相信不久之后就會開始出現社會爭議了。
5、未來的人工智能政策
隨著人工智能被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地整合到工業和消費產品中,一些領域中需要調整現有的建立監管制度以適應人工智能創新,或者在某些情況下,根據廣泛接受的目標和原則,從根本上重新配置監管制度。
在人工智能領域,監管者可以強化涉及內部和外部責任、透明度和專業化的良性循環,而不是定義狹窄的法規。
隨著人工智能與城市的整合,它將繼續挑戰對隱私和責任等價值的已有保護。和其它技術一樣,人工智能也可以被用于好的或惡意的目的。
未來幾年,隨著公眾在交通和醫療等領域內與人工智能應用的遭遇,它們必須以一種能構建信任和理解的方式引入,同時還要尊重人權和公民權利。
在鼓勵創新的同時,政策和流程也應該解決得到、隱私和安全方面的影響,而且應該確保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好處能得到廣泛而公正的分配。
6、思考人與人工智能的關系
人類是有獨立的意識的,有主觀能動性的。雖然可能某些人工智能設備也會表現出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的行為,但那都是基于機器語言學習的成果,是程序在運行,而不是人工智能設備本身在思考。
所以單從這點看,人工智能和人類是兩種根本上就不相同的事物。人工智能會取代部分人類的工作,但不會取代人類。
知道和相信人是一切價值的制度,那也就不存在計算機或者人工智能替代人類的可能性和意義了。而且,計算機和人工智能都必須有利于人類(至少在整體上要有利于人類)才有價值。
很顯然,如果計算機和人工智能不符合這一點,那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就沒有價值,就不值得被追求被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