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工智能在近年的發展非常迅捷,如果說我們以前對于人工智能的更多了解還是來自于電子消費應用市場的話;那么在這個特殊時期,在醫療市場,也是人工智能可以一展身手的地方。這一次特殊的疫情對于人工智能來說,是做出貢獻的好機會。而且,我們也確實看到一些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被應用上了,比如智能機器人、語音助手、防疫機器人等等。
工信部倡議,人工智能需要賦能
日前,我們看到,工信部發出倡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組織科研和生產力量,把加快有效支撐疫情防控的相關產品攻關和應用作為優先工作。
其中提出了四點倡議,包括:1.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盡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補齊疫情管控技術短板,快速推動產業生產與應用服務。尤其在疫情發現、預警、防治等方面積極做出應有貢獻。
2.充分挖掘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診療以及疫情防控的應用場景,攻關并批量生產一批輔助診斷、快速測試、智能化設備、精準測溫與目標識別等產品,助力疫病智能診治,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提高管控工作效率。
3.開放遠程辦公、視頻會議服務和AI教育資源,助力辦公遠程化、教育在線化和生產智能化,推動實施“居家能辦公,停課不停學,停工不停產”。
4.優化AI算法和算力,助力病毒基因測序、疫苗/藥物研發、蛋白篩選等藥物研發攻關。
可以看出,這是讓人工智能在不同的領域發揮各自的效能,真正地為防止疫情賦能,一方面是給醫護人員“護航”,另一方面是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尤其是在居家辦公、遠程教學等方面的助益能力,這對于相應的互聯網企業來說,也是一次機會。
在用的智能化已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我們關注到,有的地方已經充分運用“大數據+網格化”等手段,精準滾動排摸相關人員,落實具體管控措施。在疫情面前,任何企業都應該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看到,有企業根據新型冠狀病毒全序列的基因組,研究病毒的變異位點,為針對病毒的靶位藥物研發提供全面的數據支持。并借助AI算力預測新型冠狀病毒的今后進化特點和方向,為病毒的下一步變異提供防范依據,為今后精準靶位藥物篩選提供數據支持。
還有的企業對此次爆發疫情的病毒基因組進行了序列分析,并迅速針對新型冠狀病毒開發了核酸檢測試劑盒(熒光PCR法)。有的地方,通過使用智能消毒機器人,來識別環境內的物品進行自主避障;配備消毒管理軟件,自動根據空間面積計算消毒時間,并自主圍繞消毒目標進行360°無死角消毒;機器人全程智能操作,人機分離,有效的避免、降低醫護人員被感染風險,也提高了消毒的效果。
還有的醫院使用了AI機器人,協助醫護人員開展工作,用于疑似病例會診與遠程查房。“不接觸式的面對面溝通”進一步降低了醫患交叉感染的風險,也提高了院內專家會診的效率,節約了醫療資源。這些應用對于防控的助益作用都是值得提倡的。同時,面對機場、鐵路車站的大客流,人體測溫熱像儀的使用,也可以介紹一些人力投入。此外,外呼機器人云平臺,“無接觸配送服務”的配送模式,可以避免面對面接觸,最大限度降低風險。電商平臺通過大數據價格監測機制,保障各類防疫相關物資供給、平抑價格。
科技企業的參與度不斷攀升
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互聯網領軍企業作為信息時代的基礎設施,紛紛扛起了自己的責任。電商、醫療、保險、出行等領域的一批互聯網創新企業,持續馳援戰“疫”一線。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各大科技企業紛紛伸出了馳援之手。來自教育、生鮮零售、人工智能、企業服務、產業互聯網等領域的企業,積極利用自身的產品、供應鏈、技術和服務優勢,為民生提供保障,為行業提供切實的解決方案,為這次特殊的戰役“護航”。
有的疫情防控機器人,可提供免費人工智能服務,替代社區人力,向居民主動撥打電話,調研近期行蹤、摸排人員往來,加強重點人員健康監測和跟蹤保障。機器人外呼后,還將依托大數據平臺,迅速生成、導出結果報表并反饋提交給服務單位,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依據。
當然,在當下最重要的就是對于疫苗的研發,這也需要科技企業的助益,尤其是在大數據、算法等方面的支持和嘗試。對于科研工作者的助力來源于方方面面的設施設備的保障。我們可以預計的是,這場疫情必將會得到控制并最終被戰勝,而人工智能(AI)的智能化提升,以及在醫療方面的發展也必將進入到一個新發展時期。科技的進步和攻關,在真正的市場應用檢驗下也最容易得到快速的提升,這一次,相信對于高科技企業來說,也是一次新機遇。每一次特殊的際遇之后,都會迎來科技的新進步和發展模式、場景的變遷,這一次或許也將會有新興的模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