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計算的優勢:計算資源彈性化
云計算的定義多種多樣,當前最廣為接受的是來自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定義: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這種模式允許客戶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以較低的管理成本獲取所需的計算資源。
傳統的IT部署模式的前期投入和后期運營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而云計算則實現了計算資源在時間/空間兩個維度的全面彈性,由云服務提供商在客戶需要的情況下隨時隨地提供靈活計算能力。
二、為什么2020年看好云計算
1、近期邏輯:云計算市場回暖,巨頭積極布局
2019年,云計算廠商資本開支開始回暖,截至3Q19,北美云計算巨頭披露的數據,谷歌、亞馬遜、Facebook及微軟的資本開支合計環比增長5.11%,主要系支撐云計算業務的進一步擴張。此外,據國外媒體報道,谷歌可能以2500億美元收購美國云計算公司Salesforce,以提高它在云計算領域的競爭力。高速增長的云計算產業將使得谷歌不得不付出較高溢價收購,若收購成功將直接沖擊AWS和微軟在全球云計算的地位。
Synergy Research的新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球云服務和基礎設施市場超過了1500億美元的里程碑,相比2018年上半年增長了24%。在細分市場中,IaaS和PaaS增長最快,達到44%;其次是企業SaaS的27%,UCaaS的23%,托管私有云基礎設施服務的20%。用于公共、私有和混合基礎架構的硬件和軟件支出僅增長了10%,而云提供商在托管和數據中心租賃方面的支出增長了17%。
2、中期邏輯:5G全面建網期,帶動數據爆發
2019年我國5G建設提速,2020年5G生態全面鋪開。隨著牌照、基站、終端和運營商套餐的同步推進,5G生態的建設有望全面鋪開,2020年將是5G加速推進社會變革的起點,相關基礎設施層和應用層將持續受益。根據信通院預測,2020-2025年我國5G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達到13.5萬億元,而到2030這一數值將達到40萬億元,產業發展空間巨大。對于云計算而言,5G可以催生出以云視頻、云游戲、云AR/VR為代表的系列新應用,從而從應用層面進一步提升云服務需求。
網絡設備:5G時代各大中型互聯網公司在海外/國內大規模建設數據中心,一方面推動網絡設備速率加速提升,另一方面也極大拉動企業級網絡設備需求。
服務器:5G時代,隨著新型移動終端連接數量持續增長,流量爆發將驅動數據計算、存儲需求呈幾何級增長,服務器出貨規模也將迎來確定性爆發。
IDC:5G流量爆發疊加云計算需求爆發的背景下,云服務廠商規模化擴建IDC是確定性趨勢,我國作為云計算和IDC領域的后起國家將在未來35年保持優于全球的市場規模增速。
3、長期邏輯:政策驅動,企業上云周期開啟
近年來,官方出臺多項產業支持政策,積極推動企業上云環境改善。
根據麥肯錫等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企業上云率已經達到85%以上,歐盟企業上云率也在70%左右,而據中國電子學會等組織和機構的不完全統計,2018年中國各行業企業上云率只有40%左右,這也意味著中國的云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綜合工信部等部門和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政府和大型企業上云率將達到43%。
三、國內云計算市場空間以及產業鏈
2019年10月12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云計算產業規模達到962.8億元,較2017年增長39.2%。據預測,2019年產業規模預計超過千億,達到1290.7億元,根據中國信通院、IDC等研究機構的公開數據,預計2023年,中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
從區域角度來看,華北、華東、華南是中國云計算產業的發展的主導區域,主要是因為這些區域集中了中國主要的互聯網企業和金融、消費品、制造等行業用戶,其中,華北地區份額最高,占23.1%。從行業角度來看,當前,中國云計算的主要用戶集中在互聯網、交通、物流、金融、電信、政府等領域,近年來,各行業的數據量快速增長,更多領域開始利用云計算技術挖掘數據價值,雖然互聯網行業仍然是主導,但是交通物流、金融等行業的云計算規模也占據重要地位。
四、機構觀點
國信證券認為,云計算是IT產業最具確定性的發展方向,對IT“基建”拉動顯著,建議積極關注云計算帶動的IDC和服務器產業,如寶信軟件、浪潮信息等。
中信建投認為,云產業鏈具備長期高成長性,重點推薦
IDC:光環新網;
光網絡:星網銳捷、中際旭創、天孚通信、太辰光、新易盛;
服務器:浪潮信息;
云視頻:億聯網絡、會暢通訊。
建議關注:寶信軟件、數據港、萬國數據、英維克、紫光股份。
五、風險提示
云巨頭資本開支增速下滑;5G建設不及預期。
本文內容是轉載,僅作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理性甄別,注意投資風險